更多>>

通知公告

由研究而达至修养——王菊院长在2023级师生见面会上的致辞

发文单位: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时间:2023-09-01


各位尊敬的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

大家下午好!

岁月如流在穿梭——当时间的钟摆转到今天,我们在云大高教院相遇了。

亲爱的2023级同学,你们是云南大学百年校庆后,我们高教院迎来的首批新生,我谨代表学院欢迎你们的到来。

在这崭新的日子里,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个话题:“由研究而达至修养”。

“由研究而达至修养”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型大学——柏林大学最核心的办学理念。我以为,这一理念可以很好地诠释同学们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和成长。

研究生是从事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准学者)。所谓研究,是作为“会思考的苇草”的人类之整体或者个体建构起我们对于世界、社会和自身的认识。当然,这种认识越普遍、越深入、越通透就越好——因为,它们就越有助于人类之整体或者个体达成自己与世界,自己与社会,以及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的和谐或和解——这种认识也就越接近真理。

柏林大学最主要的缔造者之一威廉·冯·洪堡指出,科学研究虽然不是为修养而刻意准备的,却是研究者精神和道德修养的“天然合适的材料”。因此,他认为大学的基本原则是“由科学而达至修养”,这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说法之思想基础。

其实,所谓“由研究而达至修养”与中国古话“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表达的意蕴大有相通之处。因为,科学研究所涉及的读书、思考、调查(实验)、写作、交流等等活动都是人的能动的、思辨的活动,都需要触及读书人、学生和研究者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才能做得好。所以,洪堡也指出,“惟出乎其心、入乎其内的科学,能改变人的品质”。[1]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攻读研究生,我们选择一所好大学攻读研究生,不就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吗?读研阶段,如何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基本的路径就是“由研究而达至修养”。

下面,围绕“由研究而达至修养”,我诚挚地提出三点希望,供同学们参考,也与大家共勉。

第一,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需要你们用参与式、研讨式、合作式等方法来对待课程教学,甚至需要你们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你们所听到的、所读到的内容、观点和思想。

同学们请记住,研究是人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伟大事业。因此,研究性学习须臾不可离开独立思考。你们接纳任何一个观点都应该是审慎思考后的从善如流。反之,你们反对任何一个观点都应该持之有据,言之有理。

第二,认认真真做好包括硕士论文在内的一、两个“出乎其心、入乎其内”的研究项目。三年的研究生求学时光稍纵即逝,而真正的研究必然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甚至“作茧自缚”的困境,所以,做好一、两个真正的研究就够了。

真正的研究是“出乎你心、入乎你内”的,所以,你对它是有感情的;

真正的研究是逻辑顺畅、自圆其说的,所以,当你将它诉诸文字和图表的时候,你体验到柳暗花明、破茧成蝶的开心和幸福;当你接受开题答辩、预答辩和答辩的时候,你是有底气的,你能够有理有节地回应、接受或不接受委员们的问题和质疑。

三年研究生阶段,你可能会写不少论文、项目申报书(中期检查报告、结题验收报告)。但是,同学们请记住,其中务必要有一、两个““出乎你心、入乎你内”的研究。

第三,希望同学们奉行“事事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研究生生活理念。因为,研究并不是在空中建楼阁,深深扎根于现实当下的研究方能经受时间的检验。更何况,诚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2]——科学和人文绝非泾渭分明。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研究之余去操场挥洒汗水,去龙门眺望滇池,去翠湖泛舟;或者,去呈贡的云山上、泽胡畔怡情养性。

亲爱的新同学们,今年,云大开启了她的新的百年,你们也开启了你们的新的学习和生活。我衷心希望你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好好学习、好好锻炼身体、好好研究,做出“出乎你心、入乎你内”的研究。

预祝每位同学都在云大、在高教院遇见更好的自己!



[1] 转引自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2] 《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5页,转引自潘懋元主编《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