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通知公告

云南大学教育学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报告(学术型)

发文单位: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时间:2022-05-03


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

教育学是云南大学最早设置的学科之一。云南大学早期校史上在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所作出的实绩,为教育学科以至师范教育在云南的扩充传衍奠定了始基、提供了原驱力。在1925-1936年私立东陆大学和省立东陆大学时期,学校先后设置教育系和教育学院,并具备了相当规模的师生体量;1938年,云南大学教育学院并入西南联大,以之为依托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得以组建。此后,1982年成立的高等教育研究室标志着云南大学教育学科恢复,2002年创建了全国高校中首个高等教育研究院,伴随着学科实力的增强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相继于2003年、2010年和201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和教育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

目前,云大教育学科下设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6个二级学科,分布在高等教育研究院和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两个单位。其中,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比较教育学在高等教育研究院,教育技术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在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两个培养单位均采取全日制培养方式,学制为三年。高等教育研究院在2002年成立之初,即把教育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作为中心职能常抓不懈,成为了一个以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主体,兼具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与政府决策咨询功能,云南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常年挂靠依托并联合运行的复合型、多效用、高层次教学科研机构。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成立于2005年,由原成人教育学院(成立于1993年,前身为1960年成立的业余函授大学、1980年成立的函授部)、原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成立于1998年)、原网络教育学院合并而成,是集研究生培养、职教师资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多重教育功能为一体的高层次教学科研服务机构,1999年被云南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2000年获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2019年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机构”。

2020-2021年,学位点共有专任教师45人,在校生191人,生师比为4.2:1;学生511人次享受国家级、省级奖助学金263万;在国内外竞赛共获奖4人次;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重要会议7人;年底就业率在95%以上,近6成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相关工作。

2020-2021年,学位点围绕学生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职业教育、教育管理与政策、一流大学建设等研究领域,获得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新增国家级课题1项,在研国家级项目总数增至6项,另有在研省部级项目4项;发表CSSCI等教育学专业期刊代表性论文21篇;出版专著7部;6项研究咨询报告被省委、省政协等政府机关部门采纳。

二、人才培养

(一)教书育人

1.导师责任落实情况

2020-2021年,云南大学教育学硕士点落实上级相关文件精神,按照学校制定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云南大学教育学、教育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及招生资格认定办法》要求,积极实施“6+4”育人模式,紧抓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组织育人6方面重点难点,推进心理、管理、服务、资助4方面的育人工作。严格执行学校颁布的关于导师遴选、培训、考核等队伍建设规定。刘徐湘教授、周宏副研究员积极申报并获批校级课程思政项目,章光洁、娄元元老师获得2020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立项,充分发挥了导师在研究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在统计年限内未发生学生公开发表、传播不当言论情况。

2.党建情况

2020-2021年间,学位点设有高等教育研究院教工支部、职继学院教职工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三个党支部。党支部面向教职工、研究生开展了一系列党建活动,主题涉及“‘成为好老师,争当大先生’师风师德精神内涵解读”“抗美援朝及其伟大意义”“红船精神”“走近云南陆军讲武堂,感悟先烈革命精神”“华坪女中看望时代楷模、云大校友张桂梅老师暨华坪女中实地调研”“‘红军长征过云南’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调研”“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校友张桂梅做‘四有’好老师”“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历史变迁及其思想光辉”等。

学位点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班子成员及师生党员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职工党员全员制定为民办实事清单,切实为身边的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获得了师生群众的一致好评。

3.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开展情况

学位点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2020-2021年共举办6次活动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宣明阐释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以期提高学生的科学伦理认知和学术道德修养。如:高教院依托研究生校级读书会立项项目博雅读书会举办了系列读书分享活动;党员教师李敏博士受邀针对选题、发文、投稿等事项与研究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强调学术道德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告诫教育学子不抄袭、不剽窃,尊重原创,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型科研活动;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开办的匠心读书会和日新读书会获研究生校级读书会立项项目,开展项目研究、攥写文章等分享活动,重点强调对于出钱买文章等违犯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零容忍的态度,教育学生要恪守学术道德。

4.导师培训情况

2020-2021年期间,学位点的导师培训分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展开。学校层面有2次培训,其中一次为清华大学主办的立德树人、改革创新——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高级研修项目,另一次为云南大学主办的研究生导师培训,对本学位点教师能力和素养进行培训。在学院层面,高等教育研究院通过专题讲座《学做好老师,争当大先生》、观看2017年“感动中国”黄大年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导师培训,并通过“教育学转型升级”等双一流建设专题研讨会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能力培训;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通过汇编制作《师德师风专题教育读本》、召开全院教职工大会等形式对导师开展师德师风、教师职业道德、教学科研能力方面的培训。

(二)培养过程

1.研究生主要课程开设情况

2020-2021年,云南大学教育学学位点严格按照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开设课程,必修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通论、成人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史、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育信息处理、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民族教育研究理论与方法、论文写作指导等;选修课程包括质性研究方法、教育经济学、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教育统计与SPSS应用、教育经济与管理、德育原理、人类多样性与教育、考试专题研究等。课程设置符合学位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设立的学位标准相一致,达到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知识素养和学术能力的要求。

2.学生国内外竞赛获奖项目

2020-2021年期间,云南大学教育学一级学位授权点学生在国内外竞赛共获奖4人(次):(1)2019级研究生何梦丽参加云南省2021年“铭鼎杯”大学生模拟求职大赛,获得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金奖;(2)2018级研究生于萍以第二完成人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3)2018级研究生张娇以第三完成人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4)2018级硕士研究生张德安的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系统安全风险》交互式课件获得“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的团队二等奖。

3.奖助学金情况

云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立了完备的奖助学金发放制度,目前已实现国家助学金、校级奖学金全覆盖体系。奖助学金评审和发放工作公开、公平、公正。2020年,本学位点受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共150人,累计发放金额为90万元;受学业奖学金资助学生81人,累计发放金额为36万元;受国家奖学金资助学生3人,累计发放金额为6万元;受省政府奖学金资助学生3人,累计发放金额为3万元。2021年,本学位点受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146人,累计发放金额为75.6万元;受学业奖学金资助学生124人,累计发放金额为46.4万元;受国家奖学金资助学生2人,累计发放金额为4万元;受省政府奖学金资助学生2人,累计发放金额为2万元。

4.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情况

2020-2021年,云南大学教育学一级学位授权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2020〕19 号)文件精神,在学校领导下成立了教育学一级学科学位评定委员会。两个培养单位在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中落实有关规定、承担主体责任,做到过程操作规范、复试全程录音录像。及时修订教育学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并严格实施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及时督促并依规分流学生。严格按照教指委的学位论文规范要求培养学生。研一学年上学期完成师生互选,深化指导教师是研究生质量管控第一责任人的认识,严防学术不端。

学位点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重视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初步形成“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持续改进”的闭环式质量督导评价体系。例如,开办于2012年的教育法学方向,因社会适应面较为狭窄于2018年停止招生,2010年和2011年,学位点仍然严格按照既定目标和方案培养7名在校生,确保学生权益和人才培养质量。

5.管理服务支撑情况

2020-2021年度,为切实维护教育学研究生权益,教育学硕士培养单位分别成立高等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综合测评工作领导小组、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综合测评工作领导小组。高等教育研究院综测小组由王菊院长任组长,刘康宁副院长任副组长,成员还包括办公室主任、研究生秘书、研究生班主任、专职辅导员。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综测小组由李家祥院长和姚铁军书记任组长,王雯副院长和邓春宁副书记任副组长,成员还包括研究生秘书、学生工作部主任、团委书记、研究生班主任。

其中,高等教育研究院专职学生工作教师有2人(含分管学工领导1名),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专职学生工作教师有3人,全面负责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综合测评和评优评奖事宜,同时建立综合测评和评优评奖公示制度及保持通畅的学生申诉渠道。

(三)招生与就业

1.招生和学位授予情况

云南大学教育学学位点2020-2021年招生情况:2020年共招生45人,其中高等教育学12人,教育学原理8人,比较教育学5人,成人教育学7人,职业技术教育学7人,教育技术学6人;2021年共招生42人,其中高等教育学12人,教育学原理8人,比较教育学4人,成人教育学5人,职业技术教育学6人,教育技术学7人。两年共招收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87人,其中高等教育学24人,教育学原理16人,比较教育学9人,成人教育学12人,职业技术教育学13人,教育技术学13人。

2020年,云南大学教育学学位点毕业43人,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43人,其中高等教育学10人,教育学原理6人,比较教育学4人,成人教育学7人,职业与技术教育学2人,教育技术学13人,教育法学1人;2021年,云南大学教育学学位点毕业42人,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42人,其中高等教育学10人、教育学原理7人、比较教育学3人,职业技术教育学5人、教育技术学7人、成人教育学6人、教育法学4人。总的来看,在2020-2021年度,云南大学教育学学位点共毕业85人,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85人,其中高等教育学20人,教育学原理13人,比较教育学7人,成人教育学13人,教育技术学20人,职业与技术教育学7人,教育法学5人。

2.毕业生签约单位类型分布

云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就业人数总计46人,从签约单位类型来看,其中签约党政机关部门4人、签约高等教育单位16人、签约中初等教育单位12人、签约其他事业单位9人、国有企业2人、其他3人;从行业类型来看,从事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7人、从事教育行业32人,占就业总人数比例的69.6%。云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就业人数总计53人,从签约单位类型来看,其中签约高等教育单位30人、签约中初等教育单位3人、签约其他事业单位4人、国有企业1人、其他企业14人、部队工作1人;从就业行业类型来看,从事教育行业38人,占总就业人数的71.7%,占就业总人数比例的71.7%、总体来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行业类型与培养目标基本吻合,高于六成的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相关工作。

(四)国际交流合作

在过去的10年里,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Research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RIHE)与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瑞典、泰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先后接待了一名富布赖特学者和一名来自美国的富布赖特学生,多次在校内举办国际客座讲座,举办国际会议和实地考察,探索云南及周边地区的独特文化。2018年,RIHE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全球化世界中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新趋势”项目,旨在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顶尖大学建立稳固和可持续的国际学术合作。2019年,该项目举行了第二次会议,以加强伙伴关系。2020年,RIHE成立比较与国际教育中心,该中心正积极探索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及其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科研合作、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跨境继续教育新形式,以期为中外学者和学生的国际学术和研究活动提供服务。2017年,学校将中缅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学校“十四五”国际合作示范性项目建设。“中缅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和需求为导向,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一带一路”倡议,把职业教育作为履行大国责任的重要手段。

2020-2021年,云南大学教育学一级学位授权点的硕士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并做主题汇报,受疫情因素影响多数参会和汇报是以线上方式进行。统计年限内,硕士研究生参加会议7次:(1)2020级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应雅优在线参加了澳门理工学院与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合办的“第十三届高等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创新与教学质量保证”,并汇报了题为《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的文献综述》的论文内容;(2)2020级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吴成军在线参加了“第九届泛长三角地区教育学研究生陶行知学术论坛”,并汇报了题为《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作负担感知及影响因素分析》的论文内容;(3)2019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郭碧淅在线参加“第二十届比较教育学术年会”并就所提交的《新冠肺炎疫情下OECD国家“重新开放学校”政策探析——基于OECD与哈佛大学合作调查报告的考察》一文作了会议发言;(4)2020级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杨紫棋现场到会参加了在四川内江举办的“第三届西部高教论坛”并做了题为《“双一流”大学建设对西部高等教育竞争性发展的影响性分析》的论文报告;(5)019级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向芝洁先后线上参加“Students’ contribution in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会议和“贵州省兴仁市全科教师培训”并分别作了题为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ECAQA's quality assurance of higher eduction in Kazakhstan和《全科教师教学质量提升与保障》的报告;(6)2020级硕士研究生雷宁以线上方式参与“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Educational Information”会议,汇报了题为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Personalized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Knowledge Map的论文内容;(7)2020级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潘威霖以线上方式参加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第三届国际会议(IEEE 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提交了题目为:基于群体知识图的群体合作学习模型及其应用(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Based on Group Knowledge Graph)。

(五)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科研支撑

2020-2021年,云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在用仪器设备总值456.58万元,代表性设备包括广播级高清摄录一体机(价值为58500元)、跟踪定位服务器(价值为85000元)、广播级控制云台(价值为59500元)、高清录播服务器(价值为315000元)、多点并发防火墙(价值为57500元)。实验室占地总面积达2150㎡。学位点有设施服务先进的图书馆和丰富的学科文献资料,提供各类中英文数据库,能满足学位点教学及人才培养需要。

学位点建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中心”和“教育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科研支撑平台。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中心是为支持职业教育专业、成人教育专业的建设而设立的管理服务平台,每年组织研究生参加国内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组织研究生申报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遴选,并安排指导老师辅导申报。此外,设有院级研究生科研项目,每年一届,30%比例入选,通过院级项目培育研究生科研人才。2020-2021年,学位点的研究生在“云南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立项3项,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

三、师资队伍

(一)师德师风建设

2020-2021年,云南大学教育硕士学位点将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列为重点工作来抓,以学院党委书记或院长为主导,其他院领导对分管部门开展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指导和督查,明确意义和学习内容,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到积极宣传、广泛动员、全员参与。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师生政治理论学习、教职工大会集中学习等形式建立长效机制,让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长期发挥师资队伍思想建设优势。

2020-2021年,为进一步深入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汇编制作了《师德师风专题教育读本》,发给每一位教职工和合作办学单位管理人员、外聘教师,该读本对教师和管理人员提出师德师风的具体要求,以规范教师教育教学的日常行为;高等教育研究院认真组织开展了《学做好老师,争当大先生》的师风师德建设专题讲座,组织张桂梅事迹和精神专题学习讨论,组织集体收看2017年《感动中国》黄大年人物事迹视频,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师生喜闻乐见的渠道和载体开展师风师德建设成果的经常性宣传,力求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取得入脑、入心的良好效果。

良好的师生关系,推动和助力科研能力的养成,更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发展。典型代表人物及其事例有:董云川教授身体力行,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他举办的师门学术文化专题交流系列活动受到同行导师及研究生的广泛关注,他的培养特色和指导风格已被《中国研究生》杂志做了五次专题报道。再如,王菊院长于2021年获云南省2021年“铭鼎杯”大学生模拟求职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合作获得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极大提高了所带研究生学术能力、学术自信和学术荣誉感。

(二)专任教师队伍

1.专任教师数量及结构

2020-2021年,学位点共有校内专任教师45名,从职称结构来看,正高教师10人,占比22.22%;副高教师22人,占比48.89%;中职教师13人,占比28.89%。从年龄结构来看,26-35岁3人,占比6.67%;36-45岁16人,占比35.56%;46-59岁25人,占比55.55%;60岁以上1人(退休返聘),占比2.22%。45名专任教师中,具备硕导资格的教师共有32人,占比71.11%。

在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上,博士学位教师28人占比62%、硕士学位教师14人占比31%。教师最高学位获得单位为北京大学1人、美国爱达荷大学1人、华东师范大学2人、华中科技大学1人、中央民族大学1人、厦门大学2人、西南大学3人、东北师范大学1人,云南大学25人。此外,学位点积极推进教师国际化,于2017年引进美国富布莱特学者MaryJo Benton Lee博士进行研究生教学和研究,并授予她永久荣誉教授称号;于2019年邀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副校长Lemuel W. Watson教授和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Brian D. Denman教授成为学院的客座教授,1名教师于2021年到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开展为期1年的访学。

总体而言,学位点高级职称和取得博士学位教师的占比均高于50%,师资学院结构优异,可以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指导。

2.学科主要方向、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学术骨干

2020-2021年,云南大学教育学学位点共有六个学科方向。

(1)高等教育学方向有三位代表性教师,分别是董云川教授,刘康宁副教授,李敏副教授,三位老师均具有博士学位,且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任职。董云川教授在大学精神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其代表性著作有《找回大学精神》、《中国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与社会阶层》、《寻找迷失的象牙塔》、《大学的文化使命》、《复杂时代的简单活法》等。刘康宁副教授深耕高等教育评估和质量保障多年,其建议多次被省委、省政协等政府机关部门所采纳。李敏副教授是北京大学中国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的兼职研究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会员、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分会理事,代表性研究有《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就业状况的比较研究——基于2017年全国研究生离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学教师工作投入感研究》等。

(2)教育学原理方向有四位代表性教师,分别是刘徐湘教授、王菊副研究员、邓凡副教授和周宏副教授,均取得博士学位。刘徐湘教授多年潜心研究“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代表性文章有《教育就是教育的现象学阐释》《教育学中具体的人——现象学的视域》《从感知到理智:现代直观性教学原则的意义扩展》等。王菊副研究员,现任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她曾在云南大学教务处、教务处·教学评估办公室、人事处等核心职能部门工作二十余年,有着丰富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管理,代表作有《大学教学的逻辑及其治理——基于典型案例的质性研究》《具有连带产品属性的高等教育》《青春的惑与解——大学生成长案例与研究》《大学教学中心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更为难得的是,王菊副研究员致力于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推进教育实践改进,其在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任本科生院副院长(正处级)期间,执笔制定《云南大学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评定办法》(云大教〔2020〕67号),指导开发“课程教学质量评定”信息化系统,顺利开展任内3个学期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评定工作。邓凡副教授代表性著作有《关系、结构与利益表达——教育政策执行的网络模式》、《基于政策网络的中国教育政策研究》。代表性论文有《农村学校变革的阻力及其消解》、《“校园欺凌”治理的法律困境与出路——基于法社会学的视角》、《人工智能时代大学人才培养研究》。学科骨干教师周宏副研究员,代表性著作有《教化与文化:传统大学德育的时代面向》。代表性论文有《大学观承转与通识教育旨趣》、《师德示范特征与教师性道德修养检讨》、《校友忆往中的西南联大本科教育启思》。

(3)比较教育学方向的代表性教师有吴玫副教授、范哗博士和张琪仁博士。吴玫副教授2008年获得美国爱达荷大学哲学博士(Ph.D)学位,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管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2021年担任CCIE主任一职,旨在为比较教育学研究生打造具有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合作、学习的平台,其代表性论文有《中国顶尖少数民族大学中少数民族和汉族民族的社会文化与学术适应》《学生—促进科技融入以催速建立以学校为基础的学习社区:美国的成功实践和在中国的可能性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与学术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范哗博士现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访问学者(2021.11-2022.11),代表性著作有《涂尔干的教育社会学研究》《科举》《清代科场与社会文化》,代表性论文有《中国大学章程——应运而生吗?》《“产教融合”研究,思辨就够了吗?》。张琪仁博士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代表性论文有《当大学滑入江湖:学人生态的另一种解析》《大学课程的转向与变革——台湾通识教育课程的成就与危机》《动态、多样、共生:“一流学科”的生态逻辑与生存法则》。

(4)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方向的带头人为李家祥研究员,中青年学术骨干为陈云山教授、王雯副教授、魏娜副教授、杨永兵副教授、娄元元副教授。李家祥研究员代表性成果有《新中国70年云贵川职业教育发展比较研究——基于公共政策的视角》《云南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等著作。陈云川教授的代表性论文有《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云南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王雯副教授的代表性著作有《职业教育及其探究》《职业院校师资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代表性论文有《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职院校应重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瑞士钟表业“工匠精神”培育分析——兼论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权论略》等。魏娜副教授的代表性著作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职业教育新型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杨永兵副教授的代表性论文有《云南省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云南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现状抽样调查及对策研究》《近30年来我国传统学徒制研究综述》等。娄元元副教授的代表性著作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校发展中的教师领导研究》。代表性论文有《教师领导视野下的我国教师政策分析》等。

(5)教育技术学学科方向的学科带头人为李甦教授,中青年学术骨干有窦刚副教授、刘俊玮副教授、谢志昆副教授、张熹副教授、吴建平副教授。李甦教授代表性论文有《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问题研究》《我国协作学习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基于核心期刊的科学知识图谱研究》《基于具身学习理论的成人教育教学设计研究》等。刘俊玮副教授代表性论文有《互联网教育崛起的原因及发展趋势探究》《混合式教学对职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研究》《依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混合式学习模式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研究》等。谢志昆副教授代表性论文有《高校多媒体教室管理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高校网络化多媒体教室的设计与建设》《基于MOOC的高校教室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混合模式探究》等。张熹副教授代表性论文有《计算思维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多媒体环境中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识别与分析》《从上至下:新时期我国教育公平发展问题初探》等。吴建平副教授的代表性论文有《基于实验数据分析的课程改革探索》。

(6)成人教育学学科方向的学科带头人为聂琴教授,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毛艳教授、杨明光教授、邓春宁副教授、周芳副教授、罗昆副教授。聂琴教授的代表性论文有《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和谐及其分析》《成人教育质量问题探析》《论成人教育教师的特点及其成长》《全纳教育视角下“直过民族”教育支持服务系统建构》等。毛艳教授的代表性论文有《基于地域文化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少数民族传统习俗教育对现代素质教育的启示》《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特色化发展研究》《云南省民族社区教育及其独特性分析》等。杨明光教授的代表性论文有《美国成人教育办学特点及经验借鉴》《老年大学多元教学模式研究》《利益集团与美国中东政策》《减负背景下家长自我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析》《夜大英语二学历教育的实践与体会》等。邓春宁副教授的代表性论文有《精—泛化教学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创新思考——以经济学(专升本)函授教学为例》、《新时代成人高等教育<宏观经济学>教材建设的反思》《云端成人高等教育学: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试论价格机制与企业的性质》等。周芳副教授的代表性著作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哲学视角下的终身学习》,代表性论文有《高校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规制研究》《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法律地位之思考》。

3.专任教师国内外任职情况

2020-2021年,学位点专任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中担任社会职务的有27人次,具体情况如下:

教师姓名

学术组织名称

担任职务

董云川

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

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董云川

教育部教育学科教指委

委员

董云川

中国高教学会第四届学术委员会

委员

董云川

中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

董云川

云南省社科联

常委

董云川

云南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

所长

王菊

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会

理事

刘康宁

云南省高校教学评估指导委员会

副主任(兼云南省秘书长)

刘康宁

中国职教学会质量保障评估专委会

副主任

刘康宁

教育部职教诊断与改进专委会

专家

刘康宁

教育部本科审核评估

专家

刘康宁

云南省政府教育咨询委员会

委员

刘康宁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

理事

吴玫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

理事

吴玫

诺地卡比较国际教育学会

会员

吴玫

北美比较国际教育学会

会员

李敏

北京大学中国博士生教育研究中心

兼职研究员

李敏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

理事

李敏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会员

李甦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

副理事长

李甦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第六届理事会

常务理事

李甦

云南省成人高等教育学会第二届理事会

会长

李甦

云南省成人高等教育学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邓春宁

云南省成人高等教育学会

秘书长

王雯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

王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

理事

王雯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教师专业委员会

理事

四、科学研究

2020-2021年,学位点获得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新增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国家级课题1项(“西部地区专业硕士培养成效评价与效能提升策略研究”),在研国家级项目增至6项,在研省部级项目4项;在教育学类CSSCI来源学术期刊发表代表性论文21篇,涉及的刊物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江苏高教》《高教探索》《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科学》《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研究》《云南大学学报》《重庆高教研究》以及《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等;出版专著7部:《复杂时代的简单活法》(董云川,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青春的惑与解——大学生成长案例与研究》(王菊,云南大学出版社,2020)、《基于政策网络的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邓凡,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新中国70年云贵川职业教育发展比较研究——基于公共政策的视角》(李家祥,云南大学出版社,2020)、《职业院校师资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王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英诗汉译的阐释学研究》(刘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与实训(李继东,云南大学出版社,2020》。

五、社会服务

(一)资政研究、院校研究情况

本学位点教师提出建议中,有多条被省委、省政协等政府机关部门所采纳。如高教院刘康宁副研究员的咨询报告《加强校园周边安全管控,保障师生安全的建议》被民进中央采纳,民进云南省委采纳用作政党协商专报,并转化为省政协提案被省教育厅采纳;刘康宁副研究员的咨询报告《关于进一步修订刑法,更好保护未成年儿童人身安全》被转化为全国政协提案;刘康宁副研究员的咨询报告《建立“常态化”学校监测体系提升我省教育系统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被省政协采纳;刘康宁副研究员的咨询报告《关于构建“强基础、筑⼀流、显特色”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建议》被民进云南省委采纳用作政党协商专报;刘康宁副研究员的咨询报告《新冠肺炎疫情下稳定学校教育教学秩序》(2020)被省政府副省长批示,省政府和省政协采纳;刘康宁副研究员的咨询报告《关于改革高校学生评价,启动人才创新工程对策研究》(2021)被省政协采纳,教育厅督办。

此外,学位点积极服务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实践。李敏博士领衔完成《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盲审评阅意见分析报告(2015-2018年)》《2020年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王菊院长于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任本科生院副院长(正处级)期间,执笔制定《云南大学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评定办法》(云大教〔2020〕67号),指导开发“课程教学质量评定”信息化系统,顺利开展任内3个学期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评定工作,该项工作极大地激发了云大教师追求“教得好”的热情。

(二)教育基层人才培养、职教师资培训情况

除资政研究,学位点还积极开展教育基层人才培训、职教师资继续教育,助力云南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2020-2021年,高等教育研究院为云南省委组织部遴选的13名县域以下中小学骨干教师提供为期一年的对口培养,实行导师兼团队指导模式,精细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累计培养中职在职硕士、职教领域教育硕士600余名学历教育学生;培养了职教师资本科生2000余人;培训了职教师资6000余人次。国家人社部挂牌的“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不定期开展了全国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实施了缅中友好“百人校长”培训项目,积极推进落实教育部“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滇西实施方案”,助力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等。

(三)云南省高校学术交流平台建设

云南省高教学会秘书处驻在本学位点培养单位之一高等教育研究院,该学会是全省高校学术交流的平台,是服务全省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学术交流的中枢机构,是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学术共同体组织,会员单位覆盖了云南省80余所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会员有300多名,作为云南省高等教育咨询研究智库,服务于区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六、不足与短板

(一)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均衡,年龄结构有待调整

本学位点现有45名专任教师,在校硕士生人数为191人,专任教师生师比达到4.2:1。45名专任教师同时承担专业硕士培养任务,生师比偏高,教师工作任务过重,师资数量有待补充。两个培养单位师资结构不均衡,高教院师资学历学位及专业化水平整齐但严重缺编,师生比过高。此外,专任教师中46至59岁的教师25名占比为55.55%,与高水平大学的教育学学位点横向比较,中青年骨干教师力量不足。

(二)教学科研团队和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整合

学科下设6个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之间有交叉、重合之处,教学科研团队有待进一步优化,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整合,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研究成果的培育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